到底谁的思想更先进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例如干隆帝的诗: 《十五国风》 这一天干隆夕,明朝嘉庆年。 古今难得者,天地锡恩然。 父母不敢道谢,心里很平静。 最近的老人说,云好在是完整的
例如干隆帝的诗:
《十五国风》
这一天干隆夕,明朝嘉庆年。
古今难得者,天地锡恩然。
父母不敢道谢,心里很平静。
最近的老人说,云好在是完整的。
所以,先贤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标准。 宁拙无巧,宁朴无华,宁粗无弱,宁边僻俗。 下一首诗,虽不能说是诗,却流传开来,成为一种享受。 因为其势利有雅。 符合“宁拙无巧、宁朴无华、宁粗无弱、宁边僻无俗”的标准。
江上很笼统,
井上黑窟筐。
黄色的狗身体是白色的,
白色的狗身体肿了
写诗入门之后,就需要升华拙朴的境界,让诗歌变得轻灵有趣,这样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枯乏。
而诗怎么才能让人感觉有趣呢?
答案就是格律,朗朗上口,抑扬顿挫。
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,有的时候读某一首诗特别触动人,换个心情又觉得这首诗有点太做作。比如,当你在读《红楼梦》的时候看下面的诗,和你关注俄乌的时候看这首诗:
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游丝软系飘春榭,落絮轻沾扑绣帘。闺中女儿惜春暮,愁绪满怀无释处。手把花锄出绣帘,忍踏落花来复去。柳丝榆荚自芳菲,不管桃飘与李飞;桃李明年能再发,明年闺中知有谁?物理上把这种现象叫做“谐振”,如果你的诗格律和表达的意思,恰好踩在人脑的频率上,那别人自然会认为这是好诗,反之则不然。
这也是古人所说“诗向会者吟”的缘由。
古诗有固定的格律,现代诗可没有,所以就难度来说,现代诗更难写。但也是一段一段很有规律的,因为就声律上来说,规律的声音才悦耳,无规律的声音就是噪音。看看下边的诗,是不是也在反复吟诵强调“我如果爱你”,无它,重要的烘托要说三遍而已。
我如果爱你——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,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;我如果爱你——绝不学痴情的鸟儿,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;也不止像泉源,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;也不止像险峰,增加你的高度,衬托你的威仪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舒婷但讲究声韵美,通过训练就能做到,可是诗歌最难的就是第三步:意境美。你写的诗所描述的意境要恰好让人感觉“与有荣焉”。王国维把不同经历的作文人的境界分为三类: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此第一境界也。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此第二境界也。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此第三境界也用现代话说我们写诗用墨,有三种表达,第一境界就是尽量用准确词语把要表达的意思全描述出来,做到极致(望尽天涯路)。我举个例子:
今夕何夕兮,搴舟中流。今日何日兮,得与王子同舟。蒙羞被好兮,不訾诟耻。心几烦而不绝兮,得知王子。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----------------------越人歌这首越人歌所表达的感情,就是诗里面的意思“心悦君兮君不知”。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。这是第一境界。但这第一种境界委实也很难达到,很多人满腹情绪,满怀倾诉,但是临到下笔,却不晓得如何表达----------胸中襞积千般事,到得提笔一语无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这个原因我这里告诉大家,就是好高骛远,道家说自然界里“阳在外,阴内守”,你再多的思想,总得交给有形的东西去承载,譬如你要写酸甜苦辣,你就必须先从醋,糖,黄连,辣椒开始动笔。如水中波纹,一层一层逐渐荡漾开的。
文化最喜欢小中见大。因为小代表谦卑,大代表品德。谦卑而又有品德,没有谁不喜欢的。
第二境界呢,就是“爱他,但不让他知道。”让诗变得有深意,隐喻,有暗指。举个例子:
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取次花丛懒回顾,半缘修道半缘君。这首唐代元稹的《离思》水啊云啊的,字面是看不出在说什么。但是如今大家都知道它暗指“今生今世心里只装得下一个人。”这个就必须得观察事物的规律了。比如要写出“高处不胜寒”这句,你不得先知道高处是不是真的寒冷吧。然后你还得明白那种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,小心谨慎,心里揪紧的感觉和寒冷一个样吧。
第三境界呢,就是返璞归真,这点可难了,返璞归真并非直白直述,而是厚积薄发,提纲挈领,点到为止,词语还是哪个词语,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并不是说的那个词语。看下面这首小学生必背的:
文章来源:《理论视野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s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599.html
上一篇:伊朗加速提升太空能力
下一篇:理论视野网络营销参考文献(网络营销策略文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