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视野英文参考文献格式(理论视野英文参考(3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世间解老,约分两类。一为古,二为今。古人解老,一般而言,多为随文注解,宗法趣味,家法知行,皆隐含其中;今人解老,多为拉丁化思维,先兜售哲
世间解老,约分两类。一为古,二为今。古人解老,一般而言,多为随文注解,宗法趣味,家法知行,皆隐含其中;今人解老,多为拉丁化思维,先兜售哲学大词,预设前提、观念,如道为规律、无即本体,生命之存在意义,政治之藏富于民,生态之和谐共处……再于《老子》书中寻找若干只言片语支撑为己张目,凡此种种,均为流弊,后学如跟风盲从,焉能体认老学真谛!
老子之学,概而言之有六:天地本然之道,虚静明理之道,名相生灭之道,和光同尘之道,尊道贵德之道,生活处事之道。此六类,虽然并行不悖,然《老子》一书言辞多有及分解,统二合一,为道;析而为六,为用。
老子之道,本就博大精深,虚实流转不怠,有无相须为用,若单论一点,必可自圆其说:如《史记》之“李耳无为自化,清静自正”,《汉书》之“清虚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”,此为执其一端;《老子》三十六章之“将欲翕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故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”一言,千古视其为厚黑之祖,未开悟者遂目老学为权术功利之学,君子恶之而不取;又如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国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”更与儒家之修齐治平若中符契,乃有人非据此而判老子为儒门后进不罢休;又有三十八章之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”,酸丁以此贬仁而崇玄道,拔地而落粪坑。
以上诸种,均为摸象之言,不见其余。故学老当统观全局,若从横断,必以纵析跟进;若从个人自由出发,必紧随众流以汇江海,相互印证,庶几可得鱼忘筌,神交老子,吃透老子。
如此,我们方可席地而坐,烹茶抽烟,吃肉喝酒,共论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矣。
先看伟大中之最伟大者——王弼——注解此章,王曰:“法,谓法则也。人不违地,乃得全安,法地也。地不违天,乃得全载,法天也。天不违道,乃得全覆,法道也。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,法自然者。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于自然无所违,自然者,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也。用智不及无知,而形魄不及精象,精象不及无形,有仪不及无仪,故转相法也。道顺自然,天故资焉。天法于道,地故则焉。地法于天,人故象焉。所以为主其一之者,主也。”
王弼此注,系从四者(地、天、道、自然)辗转相法而言,自为不刊之论。最可宝贵者,在于王弼已经将此四者之不同撩开面纱,为后世点明。
后世严灵峰辑《陶鸿庆老子王弼注》更进一步,谓“人之有知,不及地之无知;地之有形魄,不及天之只有精象;天之有精象,不及道之无形;道之有仪,不及自然之无仪。”然王弼之疏漏,在于仅仅说及人依赖地而全安,地依赖天而全载,天依赖道而全覆,道依赖自然而全性,并未更进一层告诉后学,人如何以地为法,地如何以天为法,天如何以道为法,道如何以自然为法。更大的忽视,在于没有明白无误箴勉后人,人能不能够以地为法之同时,亦以天为法,以道为法,以自然为法?人,可不可以直接跳过“地、天、道”,以自然为法?依据常理,人若“法地”,则理应可以法“地之所法者——天”,亦应该法“天之所法者——道”,法“道之所法者——自然”,犹如人若尊师,亦应“尊师之师”、“尊师之师之师”、“尊师之师之师之师”。
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人法地
“人法地”,我意认为,老子本意,绝非王弼所谓“人之有知,不及地之无知”。王弼如此解读,推究其源,乃本《庄子天下篇》中慎到之“块不失道”“至若无知之物然后止”。然老子气魄之大,绝非如此小气。纵有“和光同尘”语,亦表明人应和其智慧之光明而昏昏闷闷若尘,光明智慧是第一要件。“尘”与“块”,均为地上之物,然地上之物绝非仅有“尘”与“块”。
王弼又特别喜用“地之载”,诸家特别赞同此说,根源在于儒家喜禀孔子坤卦之“厚德载物”之教,遂误导后世以为地之德中最大者莫过于“厚德载物”,然老子何尝有只言片语言及地之生养承载万物?何尝认可大地以承载万物为德?
“人法地”,此“地”之最可法者,乃在于卑下!
老子言人当法地,即明言当法地上之物,而地上之物何者为师?水与川谷。老子讲求人当卑下以自处,反复劝告世人莫矜高自伐,盈锐满骄,多采用水与川谷为喻。
在老子世界里,水,最能代表大地之物。而水之道性德行如何?“水,处众人之所恶……故几于道”、“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”;又多取川谷为喻,如“上德若谷”、“旷兮其若谷”、“居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”。“谷神不死”。要皆提醒世人,谷处卑下,接纳一切水流,冲虚不用,最后还之于江海,类近一点之比喻,如“百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”是也。
文章来源:《理论视野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s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6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