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视野英文参考文献格式(理论视野英文参考(4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老子之言地之道,尚有另一意,即柔弱,其实亦由卑下而来。老子恒言“母”,何者为母,大地母亲也。一切生长之所从来也。“玄牝之门为天地根”,天
老子之言地之道,尚有另一意,即柔弱,其实亦由卑下而来。老子恒言“母”,何者为母,大地母亲也。一切生长之所从来也。“玄牝之门为天地根”,天地万物“贵食母”,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,即世上万物来自于子宫,来自于黑暗、安静之子宫。“以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以无有入无间”,都在阐释大地之另一德行——贵柔。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枯槁”,“物壮则老,是为不道,不道早已”、“柔弱者生之徒,坚强者死之徒”,我之所以如此引用,全部都在据此而说清楚老子之“地”与我们惯常理解之“地”有极大区别。
由此可知,老子之“人法地”,法什么?非法“厚德载物”,实法“卑下”,法“柔弱”也!
怎么理解?
地上之物,约略两种:一为高大者,在上者;二为弱小者,处下者。
高大者,往往殚精竭虑,耗神劳思,竭力争取。殊不知此乃取败之道。与人争胜而强势者,终必竭其力,此一竭力之过程,必自伤其生,而争胜之心与寡欲之道,自来相辅相成,尽头相候。己力既竭,他人更有强力者,必反复蹂躏,己之功必不得保,而己之力又终于困穷,当此之时,人将何以自处!
人若法地之卑下,则如川谷之接纳众流,若低洼之承载江河,高大者必趋下,处下者必丰盈,此为长生久视观察而得之明确事实。
另,在上在下,均为相对而言。人在此一语境中为高大,不能类推在所有场合中亦高大如斯;人在此一局中处下,不妨碍其换一场所为高。高大者,多取“祸”,多为“害”,多盛“欲”,多好“动”,多“不知足”,多“宠辱若惊”,多贵“功名”;处下者,多有“福”,多贵“曲”,多“柔弱”,多少“欲”,多好“静”,多得“真”。真做到卑下自处,自有源源万水奔涌而来,自有世间能量浩浩而入。要者,在于以卑下之川谷为立身之法者,虚静无为,物来顺应,将这源源万水、浩浩能量统统不留,一任其继续奔涌,继续澎湃,如此,则卑下虚空之川谷,更有可能承接后续之源源万水,浩浩能量不怠而至。这一点,尤为重要。
人不难做到卑下,然更紧要在于“不留”。因其卑下,故能得助;因其不留,故能永远丰盈。
由卑下义引出之“柔弱”义,则更进一层。天下之物,“柔弱处上,坚强处下”,此乃老子之教之前提。“去甚,去奢,去泰”,坚决不求“有”,坚决追求“无”,“为难于其易”,宁短勿长,宁下勿高,“外其身而身先,后其身而身存”,“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之不祥,是为天下王”,耐得住寂寞,受得了委屈,担得起责任,守得住本真,方为要紧,方为得法地之妙谛。
“大国者下流”,暗示“法地”之法。真正的“利”,真正的“福”,真正的“祥”,必由此卑下柔弱而来。
问题自此产生:卑下、柔弱,在老子世界里,均为长生全真、远祸得福之道,人采取卑下柔弱之法,目的何在?淡泊谦卑,目标何在?世人用此外示弱而内求强、外示淡泊而内仍多欲之道,走向何方?是以卑下示弱为取胜逞欲之方,抑为卑下示弱为求取成功之手段?用为权术,则输赢通吃;用为诈谲,则城府隐藏。富强之途,争胜之法,莫不可用此卑下示弱二法,则老子不亦教人巧取之祖师乎?
不然!老子有言,“刚强者之必折”,“以归于自毁,而不得其死”,已然预设防备。人若信老子之言,则必不能用之以为权术。因为,人若用其言而逞多欲,必亦知当其争胜满足之后,依老子之言必然取败,必自害,必得祸。
一言以蔽之,真服老子之教,而欲以老子之言为权术者,必同时清楚权术之无用和无所可用,而自觉决计不用权术者也。
我再引申一下。人法地,法地之卑下柔弱,故人当谦卑示弱,方为理解“人法地”之真理。大地之道,有承载义,有卑下义,有柔弱义,另有一“无私”义。
“善摄身者不避兕虎与甲兵,更无死地。”
少私欲者,必逐步至于无私;无私之极,无私可私,亦无私可失。世间大地万物,之所以存续,皆以我观之有一“私”,然此“私”非彼“私”。万物之私,即我之私,万物之公,即我之公。万物之盛,即我之盛,万物之生,即我之生。万物之荣枯盛衰,皆为我之荣枯盛衰,己与大地合二为一,焉能致败?若尚致败,则大地已败;若己取祸,则大地自取其祸。
由此而可进入第二层:地法天。
地法天
老子提到之“天道”,似乎比“地道”为少,然其重要性丝毫不少。
文章来源:《理论视野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s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6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