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视野英文参考文献格式(理论视野英文参考(5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《老子》提到“天道”的地方,大约以下几处: 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
《老子》提到“天道”的地方,大约以下几处:
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”(77章)
“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应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(73章)
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(79章)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俞出。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”(5章)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(81章)
老子特别把天道和地道分列出来,必有天道与地道差异之处。据我认识,天道不同于地道之处有二:一为天道建立之主观角度乃是“天”,是从天的角度俯瞰和对待山河大地;二是天道是一个独立于地上万物自身特殊视角之“公”道,而非“私”道。
理解天道,最重要的是这一句:“天之道,损有余以补不足”。
这是地道所不具备的。
天之道,犹如张弓,高则抑之,低则举之,多则损之,缺则补之。若依日常经验而言,则水往低处流最能代表。水自高处来,必往低处去;婴儿柔弱,必渐强壮;物壮则老,月满则亏,“高下相顷,刚柔相生”,这种抑高举下之道,“损有余以补不足”之道,正是天道最特殊之处。
大地是母亲,有感情。天,没有。
壮者必老,必死,然壮者很难存有一念,希望世界之柔弱者皆壮,皆生;有余者必逐渐至于一无所有,两手空空,然此种有余者必不愿看见众多不足者享他之积,分他之利。吊诡之处在于,这种主观愿望绝不会得到天之成全,天道冷静,天道中立,天道客观,天道不为所动,天道有所为有所不为。
以天道而言,抑损补益皆有道理,抑损最终是补益,是利,而非害。有所损,必有所补;有所补,必有补之来处。最终之利,当作何解?
从大地视之,山河大地、鸟兽虫鱼、芸芸众生均是大地辛勤安顿抚育之子女,于日月星辰视之,毫无二别。有余者,满足己之存在及运转之外,多余之物无所启用,纯属浪费、贪占、挤压其他物种之生存空间;不足者,过于匮乏,必生盗心,必谋脱困之法,必生祸乱。从维持秩序出发,损有余以补不足,正是最大公约数,正是最大之“利”。
若近世频繁报道之外来物种过度繁殖,造成局部生态圈恶化,天道就必然有所裁撤杀害。对强势的野生外来物种而言,是伤害,对本地千万年以来形成之和谐生物圈、生物链而言,是为大利。
若人体过度之脂肪赘肉,天道自有判断。于脂肪赘肉而言,饱食终日,安全舒适,自不愿结束此等逸居无教之快活,于健康而言,克服其“多余”,即是对整体负责,为整体之循环呼吸运动神经消化分泌诸系统负责,是为大利。
若金字塔型社会无度生长,底层毫无出路,财富、能源、生态等资源被少部分“有余者”占据,则根据天道,势必“损抑”,势必裁杀。对上层权贵而言,是戕害;对基层民众而言,是公正分配。于国家民族而言,是为大利。
凭借经验可知,天之生者,远远大于天之杀者。天之裁夺杀害者,远远少于天之所生所利者。
反向推论,若天之道仅仅擅杀、擅抑而不注重利益万物,则我们所处的世界早已虚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
由此可知,天之道,关键词在于“利”。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”。此种天道,乃不偏不倚、以万物为刍狗之良心,纵然有余者不愿理解配合,天道依然生杀予夺,以补不足,成就游戏规则。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”前进一步,便是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。唯有一处需注意,墨家之言天之兼爱,儒家之言天之并育万物,均与老子不同。
所谓大公无私,所谓超越功利计算,所谓大道为公,正此之谓也。
由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”推导出之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,落脚点在取法天道之“利而不害”,即慈及万物。在《老子》书中,已然言明:“我有三宝,曰慈,曰俭,曰不敢为天下先”。
老子之慈,迥异于孔子之慈。老子之慈,法天而来,故有一强烈特征,即不以善恶论,于自己所生养护佑者,均一视同仁,“以慈卫之”,慈卫者,何意?保卫之,庇护之,接纳之,冷静对待之,不以利害而亲疏之,不以强弱而分别之,成就其“善者吾善之,德善;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信。”又言,“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”、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
文章来源:《理论视野》 网址: http://www.lls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601.html